育肥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
分类: 养殖技术
时间: 2022-11-10 09:39:57
作者: 学种菜网
1.症状:猪副伤寒潜伏期一般由2天到数周不等。临诊上分为急性、亚急性和慢性。急性(败血型):体温突然升高(41~42℃),精神不振,不食。后期间有下痢,呼吸困难.耳根、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。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日寸内死亡,但多数病程为2~4日。病死率很高。亚急性和慢性:是本病临诊上多见的类型。病猪体温升高(40.5~41.5℃),精神不振,寒战,喜钻垫草,堆叠一起,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,上下眼睑常被黏着。少数发生角膜混浊,严重者发展为溃疡,甚至眼球被腐蚀。病猪食欲不振,初便秘后下痢,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,恶臭,很快消瘦。部分病猪,在病的中、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,特别在腹部皮肤,有时可见绿豆大、干涸的浆性覆盖物,揭开见浅表溃疡。病情往往拖延2~3周或更长,最后极度消瘦,衰竭而死。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,状似恢复,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。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“副伤寒”,小猪生长发育不良,被毛粗乱,污秽,体质较弱,偶尔下痢。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,部分病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。2.病变: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。脾常肿大,色暗,坚度似橡皮,切面蓝红色,脾髓质不软化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。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,软而红,类似大理石状。肝、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、充血和出血。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。全身各黏膜、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,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。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。盲肠、结肠肠壁增厚,黏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、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,剥开见底部红色,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,此种病变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。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,稍突出于表面,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,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。肠系膜淋巴结肿胀,部分成干酪样变。脾稍肿大,呈网状组织增殖。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。3.诊断:根据流行病学、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,可做出初步诊断,确诊需从病猪的血液、内脏器官、粪便取材,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。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来进行本病的快速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