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小麦生物覆盖技术
分类: 粮食种植
时间: 2022-11-11 04:12:44
作者: 学种菜网
说到旱地小麦,人们自然会想到“麦收八十三场半”的谚语。就是说,旱地小麦靠的就是风调雨顺,降雨要降到小麦生长的关键期,麦收才有希望。但是,黄土高原的气候,风调雨顺年份少,多数年份是风不调,雨不顺,因此,旱地小麦产量一直低而不稳。生物覆盖可以大大改善这种条件,通过覆盖保墒,培肥改土,达到“伏雨秋用、伏雨春用”的目的。 冬小麦生物覆盖有三种形式,即夏覆盖、播后覆盖和冬前覆盖,而以夏覆盖保墒效果最好,但一般只适用于休闲麦田。因此,必须因地制宜,在非休闲田采用另外两种覆盖形式,播后3~5天覆盖和冬前覆盖。 (一)覆盖形式及操作程序 1、夏覆盖 麦收后,及时伏耕耙耱,然后把麦秸切成10~20厘米的短秸秆,均匀地撒在地表。待播麦前3~5天,将麦秸翻耕入土,或者收到地边,在播后或冬前将麦秸再撒在麦田,进行覆盖。每亩秸秆覆盖量为400公斤左右。夏覆盖的特点是覆盖时间长,纳雨保墒培肥效果好,适合旱地休闲麦区。在水浇地复播区亦可覆盖,即用收割机收获麦穗后留下高茬,用旋耕机旋耕覆盖,如复播玉米,可在旋耕前均匀点种即可。 2、播后覆盖 冬小麦播种后3~5天,把麦秸切成10~20厘米,均匀地撒在地表,每亩秸秆覆盖量为300公斤左右。播后覆盖的特点是不影响复播作物,适合于运城等气温较高的地区。 3、冬前覆盖 11月下旬的越冬前,冬小麦停止生长。这时,可将麦秸切成10~20厘米的短秸秆,均匀地撒在地表,每亩秸秆覆盖量为300公斤左右。冬前覆盖的特点是不影响复播作物,也不影响小麦苗期生长,适用于各个生物覆盖区。 (二)配套农艺措施 1、选用良种。 覆盖田要选用抗病、高产优良品种,如晋麦47号等。麦草要注意品种不能混杂,一般来说,覆盖麦草与生长的小麦品种应保持一致。播量要适当,确保合理的基本苗。 2、平衡施肥。 小麦生物覆盖田要结合配方施肥,施足底肥。要比一般麦田多施15%的氮肥,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,也有利于秸秆的腐烂。早春返青遇到低温时,可用耧串适当追肥,并可提高地温。 3、防治病虫害。 一般生物覆盖麦田,要注意病虫害的预测预报;对黑穗病、白粉病、锈病等病虫害危害较重的麦田,要禁止用麦秸覆盖;在病虫害易发生地块,要在覆盖前用农药进行处理。对地下害虫防治应推广药剂拌种和在危害期撒播毒饵的方法。 (三)小麦生物覆盖注意事项 1、盖草要匀,地不露白,草不成坨。覆盖可以全覆盖,亦可行间盖。麦草遇风成堆后要及时摊匀。 2、盖草要因地制宜,下湿地、保浇地、背阴冷凉地不宜盖。 3、盖草量要合理,过少不保墒,过多则压苗。 4、要注意防治病虫害。 5、要适当增加播量,确保合理的基本苗。 (四)小麦生物覆盖功效 1、保水、保墒 覆盖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接纳自然降水,增强蓄墒功能;另一方面可切断土壤表面与大气直接接触,抑制土壤水分蒸发,提高土壤保墒功能。 2、保土、培肥 生物覆盖后,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击地表,土壤表面不形成板结和径流,从而使降雨迅速下渗,减轻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。在黄土母质的10度坡耕地测定,覆盖全年地表径流量只相当于不覆盖的37.3%,土壤侵蚀量只相当于不覆盖的41.2%。覆盖的秸秆也是直接还田的一种好形式,腐烂的秸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,改善了土壤结构,提高了土壤肥力。 3、调节地温 由于生物覆盖的物理阻隔和遮荫作用,覆盖田春夏时地温比不盖田低0.5℃~3℃。这种“低温效应”,有利于小麦孕穗阶段的穗分化,成熟阶段有利于抗御干热风。 4、抑制杂草 由于麦田行间覆盖,部分杂草因光照条件恶化受到抑制,而自行死亡,这一作用也减少了麦田的除草用工。 5、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由于生物覆盖改善了土壤水、肥、气热状况,为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。 因此,生物覆盖麦田,根系发达、茎叶粗壮、亩穗数、穗粒数、千粒重均优于不盖田,一般来说,覆盖田每亩平均增产15%以上,大旱之年亩增产可达50%以上。 屯留县是小麦生物覆盖示范县。1987~1988年,小麦生长期间降水168.6毫米,生物覆盖旱地麦田1000亩,平均亩产292公斤,比不盖田增产21%;1988~1989年,小麦生长期降水243毫米,1.2万亩旱地生物覆盖麦田,平均亩产311公斤,比对照田(亩产274公斤)亩增37公斤,增产11.7%;1989~1990年,小麦生长期间降水359.4毫米,5万亩旱地生物覆盖麦田,平均亩产268公斤,比对照田(亩产233公斤)亩增35公斤,增产15%;1990~1991年,小麦生长期间降水302.1毫米,11.4万亩生物覆盖麦田,平均亩产236公斤,比对照田(亩产199公斤)亩增37公斤,增产18.4%。连续4年的生产说明,不管是干旱年,平水年还是丰水年,麦田生物覆盖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