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荆扁刺蛾
为害梧桐、枫杨、白杨、泡桐等林木和多种果树。以幼虫取食叶片,幼龄时仅在叶面食去叶肉,残留下表皮,则全叶食 H绾畏乐伪獯潭?农业防治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,减少虫源。
什么是扁刺蛾?它有什么危害?
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,幼虫俗称洋辣子,属鳞翅目、刺蛾科。为害梧桐、枫杨、白杨、泡桐等林木和多种果树。以幼虫取食叶片,幼龄时仅在叶面食去叶肉,残留下表皮,则全叶食尽。
如何识别扁刺蛾?
成虫体,长13~18毫米,翅展28~39毫米;体暗灰褐色,腹面及足色深;触角雌蛾丝状,基部10多节呈栉齿状,雄蛾羽状;前翅灰褐稍带紫色,中室外侧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,从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;中室上角有一黑点,雄蛾较明显;后翅暗灰褐色。卵,扁椭圆形,长1.1毫米,初呈淡黄绿色,后呈灰褐色。幼虫,体长21~26毫米,体扁椭圆形,背稍隆似龟背,绿色或黄绿色,背线白色,边缘蓝色;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,上生刺毛,各节背面有两小丛刺毛,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。蛹,体长10~15毫米,前端较肥大,近椭圆形,初乳白色,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。茧,长12~16毫米,椭圆形,暗褐色。
扁刺蛾有什么发生规律?
扁刺蛾在北方年生1代,长江下游地区年生2代,少数年生3代。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~6厘米土层内结茧越冬。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,6月上旬开始羽化、产卵,发生期不整齐,6月中旬~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,8月为害最重,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。2~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,5月中旬~6月上旬羽化。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~7月中旬,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~9月中旬,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~10月。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。
如何防治扁刺蛾?
(1)农业防治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,减少虫源。
(2)灯光诱杀。
(3)药剂防治幼虫盛发期喷药,常用药剂有50%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,50%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,25%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,25%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,5%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。虫密度大时用药剂防治。用药期应在卵孵高峰期后、幼虫分散危害前。可用80%敌敌畏乳油、50%马拉松乳油、50%杀螟松乳油或30%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~2000倍液,90%敌百虫晶体1000~1500倍液,5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,24%桑虫清乳油1500~2000倍液,40%乐桑乳油1500倍液喷洒,或结合其他食叶害虫进行兼治。